
放眼看,真正的“转行做车”的民企,也就是力帆跟比亚迪了,而奥克斯之类的小打小闹之辈,基本不值一提。而长安,江淮之类的企业,则是有一定的汽车底子的企业了,不过技术多半是国外引进的,引进也有一些年头了。而近几年,真正完全自主建立的车厂,放眼望去,也就只有力帆和比亚迪了。
先看看两家的共通点,最明显的一点就是,都是原有行业的领军人物,力帆的摩托已经卖到了全世界,在全球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,所以,当力帆汽车的首作品520发布的时候,可以做到全球同步化。比亚迪的案例,商界分析得很多,但是基本都没分析它的汽车,都是分析他的主业——电池,真正做到了行业的隐性冠军,航母级别的企业。虽然他的电池也卖向了全球,但是它的汽车业面向的市场,却是国内,在力帆,吉利,长城等国车大举进攻俄罗斯市场的时候,比亚迪却选择了沉默。
然而,力帆和比亚迪做车的思路也是完全不同的。力帆是做机械的,做摩托的,跟做车还是有一点渊源的,很多汽车业巨子都是做摩托车起家的,比较著名的是德国宝马了,还有日本的铃木跟本田,他们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,而且,这类企业都是技术导向的,宝马的独创技术之多,以及不遗余力的悬架研究,使其独步天下。而力帆似乎也沾染了技术导向的习气。在国内车厂大力研发自主发动机的时候,力帆很低调地发布了自己的发动机,并且使用自主发动机的车子价格比用TRITEC的直接便宜了1万多元。而不像别的牌子,换芯只是一种意义。此外,还自主开发了ACS半自动离合器,为众过车之首,最近,又发布了PBS防偏磨刹车系统。作用就是私家车可以终身不换刹车。都是很实用而且很实惠的技术。力帆的主打车型520在市场上反响不错,并且在欧洲安全测试为国车挽回了面子,也说明技术导向的作用十分明显。
比亚迪的车子,完全就是市场导向的。简单的说,还是没走出国车发展的老路子:仿照——成本——市场——自主开发。我们可以看到比亚迪的首款汽车F3还是比较成功的,前面是花冠,后面是飞度,发动机是三菱,内饰是完全照搬花冠。不过,比亚迪的“袋鼠战略”还是在成本控制上得到了优势,车子便宜是第一诉求,而非主要业务包括内饰等全部外包,也达到了不错的效果,做工上比自家产的好,价格低。但是,很多比亚迪车主把车标都改了。说明比亚迪的品牌号召力还是有欠缺。比亚迪最近推出的大车子F6,也是一眼就看出仿照的样子,但是,消费者喜欢,价格低廉,这两点就足够了。
从这样看来,好车似乎是力帆在做,但是实际市场上,消费者喜欢的,未必是堪实的东西,花哨的东西,虽然不实用,但是能有还是要有,这样可以吸引消费者,而力帆的新车620,光是外观上就比较惹人喜爱。而比亚迪的汽车,成本是一定的优势,也能短期内通过外观设计获得市场的青睐,但是要建立长久的汽车基业,核心竞争力还是在技术层面上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