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商人读书
发布时间:2007-04-29 | 点击量:
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同志在蓉考察时讲过,重庆差于成都,主要是人文精神。近年来,到过我市的人,无不对我们的市容变化,经济发展大加称赞。但有识之士对我们的城市也有些许遗憾,多半也与人文精神有关。
人文精神关乎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各个方面,关乎工、农、兵、学、商各色人等。笔者身处商界,谈人文精神的一个好题目也许就是商人读书。
重庆的商界人士,全国的商界人士,生意经都念得很好,所以才有了今日重庆和今日中国的生意兴隆。重庆的摩托驰骋全世界,中国的百度、QQ、新浪、搜狐等网站在中国市场大赚其钱,而世界顶级的谷歌、MSN、雅虎却在中国长年亏损。在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中,中国的创业者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,能做出外国人要花几代甚至十几代才能做出的业绩,你能说中国商人生意经念得不好?而且,绝大多数重庆商人、中国商人发家致富之路,都称得上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我们的生意经念得来上符天理,下顺民情。
但谁都否认不了,不少当代重庆商人、中国商人缺了点书卷气。
当代中国商人,包括重庆商人,生长过速,来不及鉴别就囫囵吞下了自由竞争的“规则”,崇尚优胜劣汰,笃信你死我活,是“丛林法则”的忠实执行者,有时比西方原教旨的自由竞争主义者还更缺少同情之念,更缺少仁爱之心。其实,中国的传统商业文化的精髓是和气生财。我们的商界先辈崇尚的是和谐、和为贵、和颜悦色、和蔼可亲、和睦相处、和衷共济……既为商人,难免竞争。但在竞争中他们温良恭俭让:与人方便,自己方便;后退一步,海阔天空;让人不是怕人,得饶人处且饶人;在家不会迎宾客,出外方知少主人。在竞争中他们和而不同:对弱者不以大欺小,对强者不卑不亢,生意不成仁义在。总之中国传统商人的举止大多是规规矩矩,守法守信,和和气气。这些商业文化的精华或者说商人精神的精华,多半是靠书籍传承的。凡好读书、读好书的中国商人,无疑都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,行为中散发出书卷的气息。
但是,中国商界的行为习惯也有不敢恭维的一面。有些中国商人很难善待同行,兄弟阋墙,同行冤家,但不是冤家不碰头,冤家宜解不宜结呀。还有一些中国商人重视短期利润,轻视售后服务,这种一槌子买卖的结果必然是无可奈何花流去。为何不让顾客再回首,三回头,似曾相识燕归来呢?市场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?重庆人更性急一些,连打麻将都流行 “倒倒和”,来不及细细做“番”。因此,许多重庆商人更讲“现过现”。还有众多商人,一阔脸就变,阔气排场,一掷千金,全忘了创业艰辛和物力维艰。重庆商人更甚,在许多地方已盛行“少点菜、剩打包”之后,这里依然流行“点得多、剩得多”。都说英国商人曾搞出个日不落帝国,那是因为英国人崇尚合作。英国谚语:“一个英国人一个呆子,两个英国人一场足球,三个英国人一个不列颠帝国。”对应的中国谚语是:“一个和尚挑水吃,两个和尚抬水吃,三个和尚没水吃。”许多中国商人、重庆商人都不喜合作也不善合作。上述种种阋墙、短视、奢侈、不合作,兴许是中国商场陋习,绝不会刊刻铅印。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改革开放之初,许多读书不多职业不定的人被逼下海,碰上了最好的机遇,转眼富甲一方。他们时常口中粗言秽语,行事鲁莽逞强,总要暴露暴发户、山大王的作派。重庆不少商人“把子”连天,出口成“脏”,远近闻名。曾恨日本有汽车取名“霸道”,令人领略到横行;不料重庆有摩托取名“路霸”,使人联想到车匪。常近书卷的人,断不会取名如此蛮横。
当今的中国环境问题严重,常见天朦胧,地枯黄,水浑浊。我们商人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,真是愧对了 “江山如画”、“江山如此多娇”之类的佳句。梁启超曾有感时楹联:更能消几番风雨,最可惜一片江山。用在环境上也真发人深省。
许多重庆商人、中国商人正在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,既想念好生意经,也希望增加书卷气。正如恩格斯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》所说:“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。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:人们首先必须吃、喝、住、穿,然后才能从事政治、科学、艺术、宗教等等。”众多商人在大量创造财富之后,在美酒佳肴之余,坐进了歌厅,走进了高尔夫球场,在放歌挥杆之中他们力图提升自己。但是,这些娱乐到底能帮人添几分儒雅?恐怕还得大力提倡读书。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已经少有人认同。但我还是相信知书识礼,相信林语堂先生的一句话:“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”,且不谈书中自有生意经。有道是,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吟诗也会吟。商人书读多了也一定会在念生意经时出口成章,尔雅温文。更重要的是,多读书,包括领袖著作,才能铭记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善天下,才能深入领会社会和谐,科学发展。笔者走访过台湾省的企业,他们有读书会,盛行着读书。台商同胞的修养确有胜过我们之处。当然,我们今天所倡导的读书,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那种读法,更不强求头悬梁、锥刺股那种苦读。其实读书是一种莫大的享受。笔者读书数十年,兴味到时拿起来就读,很少死记硬背,知道什么东西可以到哪本或哪几本书中去找就满足了。林语堂先生说:“知其书名、作者、内容大概,就不愧为一读书人了。”现在,能依稀记得作者、书名或几个关键词便可在互联网上搜索所需,大大方便了我们的读书。
中国当今有许多成功的商人没读什么书,但中国今后定有更多的成功商人必然是博览群书者。
人文精神关乎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各个方面,关乎工、农、兵、学、商各色人等。笔者身处商界,谈人文精神的一个好题目也许就是商人读书。
重庆的商界人士,全国的商界人士,生意经都念得很好,所以才有了今日重庆和今日中国的生意兴隆。重庆的摩托驰骋全世界,中国的百度、QQ、新浪、搜狐等网站在中国市场大赚其钱,而世界顶级的谷歌、MSN、雅虎却在中国长年亏损。在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中,中国的创业者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,能做出外国人要花几代甚至十几代才能做出的业绩,你能说中国商人生意经念得不好?而且,绝大多数重庆商人、中国商人发家致富之路,都称得上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我们的生意经念得来上符天理,下顺民情。
但谁都否认不了,不少当代重庆商人、中国商人缺了点书卷气。
当代中国商人,包括重庆商人,生长过速,来不及鉴别就囫囵吞下了自由竞争的“规则”,崇尚优胜劣汰,笃信你死我活,是“丛林法则”的忠实执行者,有时比西方原教旨的自由竞争主义者还更缺少同情之念,更缺少仁爱之心。其实,中国的传统商业文化的精髓是和气生财。我们的商界先辈崇尚的是和谐、和为贵、和颜悦色、和蔼可亲、和睦相处、和衷共济……既为商人,难免竞争。但在竞争中他们温良恭俭让:与人方便,自己方便;后退一步,海阔天空;让人不是怕人,得饶人处且饶人;在家不会迎宾客,出外方知少主人。在竞争中他们和而不同:对弱者不以大欺小,对强者不卑不亢,生意不成仁义在。总之中国传统商人的举止大多是规规矩矩,守法守信,和和气气。这些商业文化的精华或者说商人精神的精华,多半是靠书籍传承的。凡好读书、读好书的中国商人,无疑都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,行为中散发出书卷的气息。
但是,中国商界的行为习惯也有不敢恭维的一面。有些中国商人很难善待同行,兄弟阋墙,同行冤家,但不是冤家不碰头,冤家宜解不宜结呀。还有一些中国商人重视短期利润,轻视售后服务,这种一槌子买卖的结果必然是无可奈何花流去。为何不让顾客再回首,三回头,似曾相识燕归来呢?市场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?重庆人更性急一些,连打麻将都流行 “倒倒和”,来不及细细做“番”。因此,许多重庆商人更讲“现过现”。还有众多商人,一阔脸就变,阔气排场,一掷千金,全忘了创业艰辛和物力维艰。重庆商人更甚,在许多地方已盛行“少点菜、剩打包”之后,这里依然流行“点得多、剩得多”。都说英国商人曾搞出个日不落帝国,那是因为英国人崇尚合作。英国谚语:“一个英国人一个呆子,两个英国人一场足球,三个英国人一个不列颠帝国。”对应的中国谚语是:“一个和尚挑水吃,两个和尚抬水吃,三个和尚没水吃。”许多中国商人、重庆商人都不喜合作也不善合作。上述种种阋墙、短视、奢侈、不合作,兴许是中国商场陋习,绝不会刊刻铅印。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改革开放之初,许多读书不多职业不定的人被逼下海,碰上了最好的机遇,转眼富甲一方。他们时常口中粗言秽语,行事鲁莽逞强,总要暴露暴发户、山大王的作派。重庆不少商人“把子”连天,出口成“脏”,远近闻名。曾恨日本有汽车取名“霸道”,令人领略到横行;不料重庆有摩托取名“路霸”,使人联想到车匪。常近书卷的人,断不会取名如此蛮横。
当今的中国环境问题严重,常见天朦胧,地枯黄,水浑浊。我们商人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,真是愧对了 “江山如画”、“江山如此多娇”之类的佳句。梁启超曾有感时楹联:更能消几番风雨,最可惜一片江山。用在环境上也真发人深省。
许多重庆商人、中国商人正在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,既想念好生意经,也希望增加书卷气。正如恩格斯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》所说:“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。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:人们首先必须吃、喝、住、穿,然后才能从事政治、科学、艺术、宗教等等。”众多商人在大量创造财富之后,在美酒佳肴之余,坐进了歌厅,走进了高尔夫球场,在放歌挥杆之中他们力图提升自己。但是,这些娱乐到底能帮人添几分儒雅?恐怕还得大力提倡读书。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已经少有人认同。但我还是相信知书识礼,相信林语堂先生的一句话:“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”,且不谈书中自有生意经。有道是,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吟诗也会吟。商人书读多了也一定会在念生意经时出口成章,尔雅温文。更重要的是,多读书,包括领袖著作,才能铭记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善天下,才能深入领会社会和谐,科学发展。笔者走访过台湾省的企业,他们有读书会,盛行着读书。台商同胞的修养确有胜过我们之处。当然,我们今天所倡导的读书,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那种读法,更不强求头悬梁、锥刺股那种苦读。其实读书是一种莫大的享受。笔者读书数十年,兴味到时拿起来就读,很少死记硬背,知道什么东西可以到哪本或哪几本书中去找就满足了。林语堂先生说:“知其书名、作者、内容大概,就不愧为一读书人了。”现在,能依稀记得作者、书名或几个关键词便可在互联网上搜索所需,大大方便了我们的读书。
中国当今有许多成功的商人没读什么书,但中国今后定有更多的成功商人必然是博览群书者。
上一篇: 尹董接受“感受重庆”海内外记者联合采访